笔趣阁 - 玄幻小说 - 勉强科举日常在线阅读 - 勉强科举日常 第114节

勉强科举日常 第114节

    宴平认真听完, 然后再行礼,对乐妍恭敬答话:“平今归家, 必定宜家宜室, 克勤克俭,严以律己, 谨奉族训,牢记家规, 温良恭让, 不坠方家盛名。”

    闻听此番对答, 方家宾客神态各异, 瞠目结舌者不知凡几;围观闲人交头接耳, 议论声直冲云霄,其中不乏有捶胸顿足、大骂特骂者。

    方家培养出来的“保安”这时起了大作用,把手在周边,四下无人敢过于造次,也就只能快快嘴巴了。

    刘勤书站在亲友堆里,面上还绷着应有的表情,心里却是翻云覆雨,各种不平静。

    他想到:呵,这方家真是胆大妄为,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,颠倒天地伦常,真是骇人听闻。自古以来,圣贤便定下了规矩,男为天,女为地,地在天下,男子御妻,女子相夫教子,如此方能安家定国。如今,在方瑜的授意下,方乐妍搞了这么一出“娶夫”的闹剧,真是不知所谓。

    刘勤书由此又想到了前几年媳妇奶奶还在时对他的苛责和压迫,心里还挺憋屈,同时又有些侥幸。

    幸亏他是在方瑜还没发达时就娶了方家的姑娘,要是搁到现在,他估计也要吞下这哑巴亏了。唉,这宴平真是可怜,以后他可以偷偷对宴平好一些,偶尔偷带着宴平出去松泛松泛。

    婚礼按照方瑜和乐妍商量出来的流程顺利进行着,十分顺利,没人敢搅局。

    这场婚礼,方瑜思量了许久,就连这婚礼的举行地点也是深思熟虑之后定下来的。

    他岳父冯骞是府城的二把手,与知府有默契,知府也乐意与方、冯两家交好。方瑾和刘勤书在府城做官,分别把住了府衙的兵权和财权。李青山也混在小吏里收集城里的各路信息,小有势力。

    换言之,同宁府已然在方家的掌控之下了。乐妍娶夫这件事的影响力不会从府城扩散出去,不会让省城的御史知道,更不会让京城的中央朝廷知晓。

    方家在同宁府深耕多年。方家在府城里开了三个剧院,分别对应不同阶层的顾客,不计盈利地进行文化宣传。

    方瑜怕很多贫苦百姓没钱进剧院,又怕一些女性被拘在家里不得出来,特意派人伪装成走街串巷的卖艺团体,在街头巷尾用小型连环画本来大声朗读话本故事。就算女子不能出来看戏,也能隔着院墙听到半截故事。

    这回的娶夫仪式是一次很重要的尝试。方瑜想要试试,在他家剧院的影响下,官宦人家与平民百姓对这件事究竟持什么态度。

    收回来的结果是差强人意,不过也在方瑜的意料之中。他和美臻、乐妍也不气恼,他们久久为功,相信一定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希望的曙光。

    乐妍与宴平一起拜了天地父母,步入洞房,喝过交杯酒,正式结成夫妻。

    在新婚之夜,乐妍脸生红霞,宴平浑身通红。

    乐妍心有娇羞,但还不至于失了方寸。她上过先进的生理卫生课,知道床底之上该干什么、会发生什么、能感受到什么。

    反观宴平,他则是慌了心神,手足无措,低头做鹌鹑状,眼神根本不敢放到对面的美娇娘身上,虽然他同样上过先进的生理卫生课。

    乐妍见新婚夫郎这般模样,直接乐出了声,把她正常的紧张感都给笑没了。

    乐妍先伸出罪恶的小手,解开宴平的衣衫,很快就看到了精壮的胸膛和腹肌。

    宴平不敢动作,生怕唐突了九小姐,只是任其施为,既紧张又兴奋地度过了这个令他此生难忘的夜晚。

    第二天一早,乐妍就精神饱满地起了床,和宴平洗漱过后去拜见父母,然后又吃了两碗饭补充体力,下午就把府城商铺的掌柜都叫来开始盘账。

    宴平也没闲着,先是练武再是读书练字,然后就是去陪妻子的父母说话聊天拉近关系,最后还要和管家商量一下晚膳的菜色。

    宴平早就把九小姐的所有喜好都记牢了。刚才又在聊天中知道了妻子父母的饮食习惯,他就都照顾到了,整治出一桌丰富营养又讨这三位喜欢的菜色。

    乐妍一工作起来就会忘了时间,所幸现在还有宴平来提醒她。

    宴平坐在乐妍的下首,体贴地为父母亲手盛汤,然后再给妻子盛汤,并温声道:“九小姐先喝口汤暖暖胃吧。”

    乐妍双手接过汤碗,触及到丈夫的手指,甜蜜地笑了起来,星眸璀璨。

    “叫我乐妍吧。”她的声音掺了八斤的蜜,不自觉地撒娇道:“早就让你喊我小名了。”

    宴平也咧嘴笑着,清亮的嗓音说道:“我都习惯了,喊九小姐也很好啊。”

    新婚夫妻相视一笑,此时无声胜有声啊。

    乐妍心猿意马地吃着饭,发现这些菜大多都是她爱吃的口味,转头瞥向丈夫,心里的蜜河变成了蜜海。

    用过晚膳,乐妍就迫不及待地拉着宴平回房了。

    “多谢你这般体贴我。”乐妍捧着宴平的脸,认真道:“遇到你真是太好啦!”

    宴平感受着乐妍身上传过来的热度,终于战胜了害羞,启唇轻声道:“九小姐才是最好的,您比梦还美好。”

    “那就为妻好好地同你共赴美梦吧!”

    说着,乐妍翻身而上,快速地解开衣扣。

    京城方府,方瑜正在陪着孩子学习。

    方瑜在大女儿安成出生之时,心里就做好了准备,以后可能会像现代短视频中的很多父母那样,在辅导孩子功课时气到心痛。

    可惜的是,做好了准备的他没能体会到这种养孩子的“乐趣”。

    也不知道是运气好,还是基因好,方瑜随机抽到的这四个孩子没有一个学习困难的。这四个“成”通通都很聪明,背书很快,算数很灵,运动神经也很发达。

    对此,方瑜和冯婉都十分骄傲,觉得这要归功于他们夫妇的优秀教育。

    方瑜结合着古今中外的胎教理论,孩子还在娘肚子里的时候,他就给人家安排了丰富的课程。什么中国古典音乐鉴赏啦,方瑜还会根据现代的记忆为孩子哼出传说中可以提高智商的莫扎特k448钢琴曲。

    除了音乐教育,方瑜还会给胎儿朗读诗词和蒙学经典,争取让孩子提前熟悉私塾课程。冯婉也会在方瑜的要求下,给宝宝读儒家经典,平时的一举一动也要按照古代的胎教指南,什么目不视恶色,耳不听yin声,口不吐傲言。

    这么生出来的孩子,再配合着方瑜的玩中学、学中玩的探花水平教育,只要正常长,估计都能挺优秀的。

    方安成今年已经十三周岁了,在古代都算是快十五岁的大姑娘了,立马出嫁都不算小。

    她长得最像亲姑姑美臻,已经求着她爹交给她一个小吃店来经营了。原本方瑜说的是等他们长到十五岁时给孩子一间铺子练手经营。

    这也难怪方瑜的孩子算术都快了,人家从小就能接触到真实的账本和店铺生意,帮着家里人算账还能多赚零花钱,孩子们肯定特别有兴趣和动力去学这些啊。

    十一周岁的方佑成看起来柔柔弱弱的,说话的声音也最好听温柔,不过都是表面上的假象。其实,佑成小朋友是个“金刚芭比”,一手鞭子打遍家里小孩无敌手,连她大姐都干不过她。

    就算是赤手空拳,方佑成也能利用招式和巧劲把比她还大一两岁的壮男孩打趴下。

    因此,在家里的孩子中,佑成处于食物链顶端,除了对她大姐能服软,其他孩子都要特别尊重她的江湖地位。

    九岁半的方顺成是个调皮的孩子,总是梦想着有一天可以打过他二姐。身为方家的长子,母亲冯婉对顺成期盼是最大的。

    方瑜倒是不讲究这些,只是和顺成聊过未来的路,说他希望顺成和老小都能科举出仕。如果实在不喜欢当官这条路,也可以在科举取得功名后干点别的。当然了,最好还是要做官,在做官之余发展兴趣是最优选项。

    顺成倒是不抵触当官,他还想快点当官呢!

    这小子笑嘻嘻地对父亲说:“我现在只能听你和娘的话,还有我大姐和二姐的话,要不然就要挨呲儿。若是我以后能当上最大的官了,我就能让很多很多的人听我的话了。这多好、多威风啊!”

    方瑜给老三来了一个脑瓜崩,冷笑道:“你以后就算是当了神仙也要听你爹你娘和你两个姐的话。”

    作者有话说:

    啊啊啊啊,有没有磕到糖!

    乐妍,爱了爱了。宴平,爱啦爱啦。

    第171章 局势突变

    “哎呦我的聪明大脑壳啊!”顺成从小就是个调皮搞笑男, 他夸张地扶额装晕道:“爹爹,您的心也忒狠了,怎么能如此对待您亲儿子呢?真是好无情, 好伤人家的心儿呢!”

    方瑜作势还要敲他脑袋, 顺成利索地灵活一跳, 蹦蹦哒哒地从父亲身前蹿走。

    在四个孩子中,相对而言,冯婉对长子顺成的要求最高,因为她知道家里的未来要靠长子来撑着。

    她也不重男轻女,只是到底还是会受当下的主流思想影响, 对两个女儿在物质方面很娇宠,只希望女儿能觅得良婿安安稳稳过一生。

    七岁的方和成是家里最小的孩子, 冯婉私心里最偏疼这个老儿子。

    长子顺成在学业上表现得极其优秀, 科举功名指日可待。冯婉对此很放心,并在不知不觉间对小儿子和成的教育有点松懈了。

    小孩子是很精明的,还拥有敏锐的直觉, 知道家里谁最宠他。和成也是如此,也是四个孩子中同母亲最亲近的一个。

    不过, 冯婉也不是那种熊家长, 对和成的基本管教还是过关的。再者说了,孩子他爹还在呢, 就算是没有时间亲自给孩子上课,也会写下教案, 每天抽时间检查孩子的功课, 根本不会惯着家里的哪个孩子。

    而且还有美臻一起看着孩子呢, 她发现了这个端倪, 就悄悄和方瑜说了。方瑜立刻重视起来, 开始在学业上给小儿子加码,还有体能训练和武术课也要跟上,多多地磨练他。

    之后,方瑜又找了个适当的时间,和冯婉谈了这件事,还说了家里女孩们的培养方向,说要因材施教,像雅成这样的文静小姑娘可以按照冯婉的想法来养,金桂也应该多跟着她来学管家交际的手腕,可安成佑成和方华一定不能拘着养。

    冯婉听进了丈夫的话,开始严格按照丈夫的教育大纲来培养孩子。

    初夏时,和熙帝喜欢在行宫里同爱妃泛舟湖上,借着水音听歌姬美妙的表演。

    仙渺湖中,碧波荡漾,凉风习习,美景如画,佳人难得,实在是个避暑纳凉消遣的好去处。

    就这么过了七日,也不知怎的,可能是湿气邪凤侵入龙体,逍遥自在的和熙帝突然得了风寒,卧在床上吃苦药汤。

    只是病来如山倒,也就是一天多的时间,和熙帝就开始高热不退,咳嗽不止。接下来的几天更是不见好转,病情愈加严重。

    和熙帝怕了,开始担心起他的寿数来。

    他今年三十八,平时身体还不错,很少生病。现在重病在床,他感觉浑身的骨头都疼得不行。

    又过了三日,和熙帝还是断断续续地发热咳嗽,一到半夜就额头滚烫,御医们也是束手无策。

    和熙帝开始想到了身后事,他要趁着清醒时和太子交接权柄,保证帝国权力的平稳过渡。

    他告诉太子重要的印玺符节的保存地点和朝中可信用的大臣,又把手底下最精锐的护卫暗卫分给太子小一半。

    太子周恒如今是一支蜡烛两头烧,白天要处理朝政,晚上要守在父皇床前伺疾尽孝。

    又是一夜过去,皇帝半夜准点发烧,这次甚至都烧得他说了胡话。周恒跟着忙了半宿,快天亮时才靠在小榻上眯了半个时辰。

    等快到吃早膳的时间,太子妃、晋王和宁平公主过来接班,同来的还有几位重要宗室和朝廷重臣。

    太子周恒并不觉得累,他现在极其精神,一心想着要全盘掌握住京中所有人的所有动向,尤其是他的那几个兄弟。

    行宫外的方瑜也感受到了太子的威严。他已经听到了小道消息,说皇帝恐怕是要不好了,这天要换了。

    方瑜一个小虾米也只能老实地在外面等消息而已。别看翰林院上下都号称是天子近臣,但这种时候,根本就没有翰林院表演的舞台。

    方瑜对家里人说了外面的消息,冯婉和美臻立刻警觉起来,再一次把家里围成了铁桶。

    同京城许多人家一样,方府也开始闭门谢客。方瑜也是按部就班地在翰林院打卡上班,不随意和任何人攀谈,下班就回家,谁都别想听他说一句闲话。

    作者有话说:

    晚安安。

    第172章 噩梦引发的皇室风云

    侍疾的夜晚很难熬, 周恒只能咬牙硬挺。

    他和父皇之间是有亲情在的,虽然母后撒手人寰后,父皇对他这个嫡长子的关心有所下降, 周恒还是能部分地理解父皇的做法。

    因此, 周恒在父皇的病榻跟前的伺候是发自内心的孝顺, 并没有因为渴望皇权而生出其他妄想。

    这一夜照常来临,和熙帝照旧在半夜发起高热来,御医们在勉力治疗,可无济无事,皇帝还在昏迷中呕吐起来, 把喝下去的药粥都吐了出来。